新研究揭示血液和尿液分子可指示超加工食品摄入量

根据一项新研究,血液和尿液中的分子可以揭示一个人从超加工食品消耗的能量,这一发现是理解这些占美国饮食近60%产品影响的关键一步。

该研究首次识别了可指示超加工食品高或低摄入量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由国立癌症研究所的Erikka Loftfield主持,研究结果于周二发表在《PLOS医学》期刊上。

Loftfield表示:“这可能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以了解超加工食品与健康结果之间的潜在生物学联系。”

超加工食品包括糖果谷物、苏打水、薯片、冷冻比萨等是通过工业流程创建的产品,包含在家庭厨房中找不到的添加剂、色素和防腐剂。这些食品在美国及其他地方均十分普遍,但由于难以准确追踪人们的饮食,它们的健康影响研究一直面临挑战。

典型的营养研究依赖于回忆:询问人们在特定时期内吃了什么。然而,这类报告常常不可靠,因为人们可能不记得自己吃了什么,或者记录不准确。

Loftfield解释道:“需要一种更客观和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为了创建新的评分标准,Loftfield及其同事研究了超过1000名美国老年人(AARP会员)的现有研究数据。这些参与者中超过700人提供了血液和尿液样本,以及详细的饮食回忆报告,这些数据是在一年内收集的。

研究人员发现了数百种代谢物——这些是消化及其他过程的产物——与一个人从超加工食品中摄取的能量百分比相对应。通过这些,研究人员制定了一种包含28种血液标志物和最多33种尿液标志物的评分,能够可靠地预测典型饮食中超加工食品的摄入量。

Loftfield表示:“我们发现这种特征可以预测高超加工食品饮食模式,而不仅仅是单一的食品。”

其中一些标志物,特别是两种氨基酸和一种碳水化合物,在100次测试迭代中至少出现了60次。一项标志物显示了超加工食品饮食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潜在联系。

为了确认研究结果,Loftfield使用该评分工具对2019年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一项超加工食品研究中的参与者进行了测量。

在这项研究中,20名成年人在NIH中心生活了一个月。他们的饮食经历了超加工和未加工食品的两周,每种食品在卡路里、糖、脂肪、纤维和宏量营养素上相匹配,参与者被告知可以随意食用。

Loftfield的团队发现,他们能够利用代谢物评分来判断个别参与者在大量食用超加工食品和未食用这些食品时的情况。

她表示,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标志物在个体层面上是“有效的”。

尽管这项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但识别血液和尿液标志物以预测超加工食品消费被认为是“一项重大的科学进展”。这是由塔夫茨大学食品即医疗研究所的主任Dariush Mozaffarian提出的,他并未参与该研究。

Mozaffarian说:“随着更多研究的进行,这些代谢特征可以开始解开超加工食品的生物学机制和危害,以及特定超加工食品组、加工方法和添加剂对健康影响的差异。”

Loftfield希望将此工具应用于已有的研究中,在这些研究中能得到血液和尿液样本,从而追踪超加工食品消费对癌症风险的影响。

然而,由于对政府研究的支持正在减少,研究资金前景仍不明确。

Loftfield说:“在科学界、公众关注和政治界,对超加工食品是否影响健康的质疑以及如何影响的关注非常高。这些问题需要及时得到研究资金。”

图片源于:https://apnews.com/article/ultraprocessed-foods-markers-biomarkers-3d19f93573cf36698c7b946fee6e8d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