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在大陆面临困境:政治紧张和经济因素双重压力

图片源于:https://www.wyomingnewsnow.tv/news/national/taiwans-entrepreneurs-in-china-feel-heat-from-cross-strait-tensions/article_f81047ec-86bc-52a5-9f56-c33d913b58c8.html

繁华的台北风格购物街、宏伟的岛屿神明庙宇以及蓬勃发展的工厂,点缀着中国东部城市昆山,这里多年来一直是台资企业的聚集地。

但如今,这些公司感受到来自两岸关系紧张带来的压力,这使得企业对安全问题感到担忧。

自1990年代两岸关系改善以来,台商(中文称“台商”)向大陆倾注了数十亿美元,在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台商的数量逐渐减少,根据海峡交流基金会提供给法新社的估计,2009年在大陆工作的台商从40.9万人降至2022年的17.7万人。

该组织表示,中国经济放缓及与华盛顿的贸易紧张局势部分导致了这一变化。

然而,78岁的台湾工业家李先生因为在2022年被迫关闭位于广东省的电缆和电气出口工厂,他将这一切归咎于“政治”。

“你在发言时必须非常小心,”李先生对法新社表示。

“我们这些台湾商人感到害怕。”

凭借对普通话的熟练掌握和商业头脑,台商在国际市场与中国的庞大工业制造基地之间发挥了灵活的中介作用。

他们中最著名的或许是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他在中国的庞大工厂生产的iPhone帮助其成为全球最大的合同电子制造商。

距离经济强国上海一个小时车程的昆山,自1990年代以来一直是台资产业在中国的重要枢纽。

“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稻田,”来自台湾的工业家安妮·王回忆道,1996年她来到昆山。

“台湾企业有幸与中国制造业最辉煌的30年相逢,”她说道。

现在,王女士负责一家电子分包制造厂,一个小型科技园区和一个咖啡器具品牌。

在经济繁荣的巅峰,昆山据称吸引了超过10万名台湾人。

但根据当地协会的非官方数据,该市的台资公司数量从十年前的1万多家减少到今天的不到5000家。

随着台北与北京之间的关系降至近几年来的最低点,台商感到压力加剧。

中国共产党声称台湾是其领土,却从未控制过台湾,它对所谓“台湾独立活动者”的态度日益强硬,甚至呼吁对涉嫌分裂主义的行为处以死刑。

新规还鼓励公民举报被指控的支持独立活动,给大陆的台商带来了寒蝉效应。

“我们不敢派台湾员工(到中国)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保证他们的安全,”李先生说道。

“最初的有利条件已经消失,现在面临许多额外风险,”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罗文佳对法新社表示。

中国的经济困境和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

“我们最初去的时候,以为中国经济会继续改善,因为它的市场很大,人口也很庞大,”在江西省一家电池组件工厂工作的台湾商人陈先生说道。

“但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因为存在一些问题——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战和疫情,”他补充说道。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制造商开始转向新的、更有利可图且政治敏感性较低的地方。

“一些人去了越南,还有一些去了泰国、印尼和菲律宾,也有一些返回台湾,”罗文佳说道。

根据台北经济事务部的数据,从2016到2024年,台湾对越南的投资增长了129%,从4.51亿美元增至超过10亿美元。

而同期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则下降了62%。

这一下降可能会打击北京的“团结战线”战略,后者一直依靠台商社群促进台湾的政治整合,最终实现统一。

在北京进行军事演习,练习对台封锁的同时,台商在这个背景下面临被夹在两国间的风险。

2023年10月,富士康被中国当局调查,这一举动普遍被视为与其创始人竞选台湾总统有关。

“与巅峰时期无法相比,但我们依然能够维持生计,”陈先生表示。

“如果中国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差,我们将别无选择,只能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