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赫斯勒:在中国两代学生身上看社会变迁

彼得·赫斯勒是一位《纽约客》的驻厂作家,曾于1996年至2007年在中国生活。如今,他的书籍《其他河流》(2024)阐述了他在四川的生活及教学经历。与雅沙·穆恩克的对话中,赫斯勒分享了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和疫情期间观察到的学生生活变化。

赫斯勒在1996年到1998年间担任和平队志愿者,教学生活最初难免艰辛。虽然他在中国南方的一个较小城市工作,但在此期间,他体验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效。在和他第一次接触的学生之间,他们大多数来自乡村,成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教育机会。

在2019年,赫斯勒再次回到中国,这次是在四川大学。回首往昔,他所教的学生与现在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现代年轻人在身高、衣着等方面都显得更加自信和富有,而赫斯勒甚至注意到他们的饮食状况也有了显著改善。

讨论到中国的政治环境,赫斯勒承认,尽管年轻人对外界有着好奇心和渴望了解,政府的限制没有阻止年轻人寻找信息的热情。年轻学生通常能够使用VPN绕过网络限制,而他们的网络行为未必会受到太多监控,他们习惯在这种矛盾的环境中寻找平衡。

在中国教育系统中,赫斯勒注意到随着社会的变迁,竞争变得愈加激烈。新一代学生在学习上面临巨大的压力,他们从小就被引导着为未来的高考做准备。赫斯勒的两个女儿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城市生活中,也感受到这种压力,学校的家长们甚至主动辞职去专注于孩子的学习。

这引发了一种更为广泛的思考,那就是,尽管现代年轻人在教育和物质条件上获得了增强,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竞争压力却也随之加剧。在访谈中,赫斯勒指出,新一代学生的思想观念正在变化,比如在对婚恋和生育观念上,他们比之前的学生更加谨慎。

赫斯勒的观察不仅能展现中国社会的变化,也让我们对教育、经济和社会期待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面对体制的约束和快速的社会变迁,这一代年轻人与他们的前辈之间,更显得有着根本的竞争局面和心理考量。

图片源于:persua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