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欧洲外交官对中国的工业过剩表示越来越强烈的担忧,认为中国市场可能由于国内需求疲软和美国关税的影响,遭到洪水般的冲击。
而如今,习近平主席则开始表达对中国低价竞争的忧虑,认为这种情况正在损害国内制造商的利润。
习近平的这一立场并非为了满足不满的西方贸易伙伴,而是由于他所重视的长远技术和工业发展受到了威胁。
在本周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高层经济会议上,习近平提到了“无序的低价竞争”。
尽管没有提及“过剩”这一外界常用术语,但他的表态无疑是一种显著的语调转变。
凭借无与伦比的工业实力及制造规模,中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向关键领域如电动汽车、太阳能面板和钢铁等行业涌入大量廉价产品。
然而,在西方国家看来,是北京工业政策的成功,可能会反过来影响其自身经济。
问题不在于廉价产品淹没海外市场,激怒了已经对中国工业主导地位心存警惕的贸易伙伴,而在于这种竞争正在越来越严重地绑架北京自己的经济。
如果靠剥削利润来作为公司唯一的竞争优势,那么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对高端生产的投资的激励将大大减少。
习近平可能一直以来容忍过剩,源于他认为中国需要保持全球供应链的主导地位,尽管这会增加国内成本。
但北京现今正在意识到无止境的价格战争正在阻碍其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能力。
那些投资于高质量技术且对国家有价值的中国公司在这种低价竞争中受害最深。
尽管这些公司在长期竞争中优势明显,但由于利润下降,其创新能力也随之减缓。
以电动汽车行业为例,许多中国初创企业的崛起往往得益于地方补贴。
然而,由于市场参与者数量众多,它们正挤压利润,迫使许多公司不得不亏损运营以维持工厂运作。
考虑到欧洲电动车销量中只有6%是中国制造的,而美国市场对其关闭,这一行业如今首当其冲,受到过剩的影响的实际上是中国自身。
习近平的言论意味着,并非每个公司都值得存活。
要解决目前的过剩问题,中国需要不仅提升国内需求,还需要结束通过地方补贴使不具竞争力的企业得以长期存在的结构性激励。
但要摆脱这一局面需要时间。
通过降价争夺市场份额的诱惑对于任何公司来说都是难以抵制的,而地方政治利益也会抵制可能导致大量失业的痛苦整合。
尽管西方国家羡慕中国的规模化能力和制造业出口优势,但北京的经济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需要提升国内消费,整合一个更成熟的工业生态系统,以便更高地占领价值链。
仅依靠销售世界上最便宜的商品是不可能让国家富裕起来的。
图片源于:unh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