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美国禁止TikTok后,中国应用RedNote意外走红

图片源于:https://time.com/7225725/cultural-exchange-between-the-u-s-and-china/

2024年4月,民主党和共和党联手通过了一项法案,禁止TikTok在美国的运营。 

该法案由乔·拜登总统签署为法律,进一步收紧了对中国科技在美国的影响,称其为“保护美国免受外国对手控制的应用程序”。 

尽管TikTok总部设在新加坡,一款新的中国应用RedNote紧随其后迅速走红。 

在TikTok国内服务面临于2024年1月暂停的威胁后,超过三百万美国用户纷纷注册了RedNote,这是一款与Instagram相似的中国应用,在中国被称为小红书。 

这些所谓的“TikTok难民”发现自己突然成为了数字游客,沉浸在中国互联网文化中。 

美国用户在广泛流传的一段视频中表示:“中国人如此可爱,热情欢迎……我结交了中国朋友,想去拜访他们。” 

RedNote为美国人提供了一个与中国人民和文化亲密接触的窗口,跨越了美中地缘政治的鸿沟,这与美国政治中对中国的常常负面描绘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上任的第一天,他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将禁止TikTok的执行推迟到4月5日,为该应用提供找到美国业主的机会。 

因此,尽管RedNote的热潮可能短暂,但它所产生的这种广泛交流有其先例。 

历史上,美国人和中国人通过书籍、电影,最重要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试图重塑两国关系。 

在20世纪70年代,人际关系交流旨在弥合两国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缺乏正式外交关系的差距。 

在此期间,美国对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了经济和政治制裁,贸易被禁止,FBI严格监控信息,甚至对向国外亲属汇款的华裔美国人进行起诉。 

美国的左翼和进步人士在1970年代初发起了“友谊代表团”,试图打破美国冷战外交政策的束缚。 

例如,黑人豹党领导人埃尔德里奇·克利弗和艾莱恩·布朗作为反帝国主义亚洲之旅的一部分,前往北京访问,中国大陆的委员会也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考察。 

美国中国人民友好协会(USCPFA)于1971年成立,扩大了这些努力,1970年代向中国派遣了超过5000名美国人。 

1979年,该协会的一次代表团将22名底特律的青年送往上海和北京,他们与当地的高中生打篮球,在公社采摘蔬菜,并在才艺表演上与中国同龄人一起表演美国歌曲和舞蹈。 

反对美国对越南战争的委员会,首次成立时也支持此次交流,描述这些早期的代表团为“突破无知的壁垒”,长久以来将美国人和中国人分隔开来。 

尼克松1972年对北京的访问进一步撕下了所谓的“竹帘”,引发了对中国大陆的文化热潮。 

“China-mania”蔓延至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黑人权力运动的活动人士炫耀着毛泽东的小红书。 

与此同时,友谊商店也为了满足需求而应运而生,出售特色食品、丝绸和毛主义小商品,吸引了华人移民和对异国商品感兴趣的美国人。 

即使是布鲁明戴尔百货公司,也在1971年推出了“China Passage”专卖店,出售竹子和藤制家居用品。 

然而,尽管这些参与者之间存在差异,他们都共享一个基本的评估:美国人从与中国及中国人民的互动中获益匪浅。 

更重要的是,这些“友谊大使”持有这样的信念:来自各行各业的美国人和中国人都有能力塑造外交关系。 

正如海外华裔美国革命组织I Wor Kuen所说:“群众创造历史,群众将使正常化成为现实。” 

在表面上,今天的“TikTok难民”与50年前的友谊代表团几乎没有相似之处。 

尽管1970年代的反文化青年将毛泽东时期的中国视为社会革命的模范,今天年轻的美国人则大多避免认同任何外国政治模式,尽管他们对美国资本主义历史上也存在不满。 

然而,通过拉开当代中国生活的面纱,RedNote无意中也反映了美国的生活方式。 

“一美国人问:你认为美国会有工人领导的革命吗?”一位中国用户查询道。“你们吃饭的样子是不是因为医疗保险是免费的?”另一位开玩笑道。 

其他用户则询问美国人是否真的必须支付救护车费用,或者那只是政府的宣传。 

而在RedNote上,最受欢迎的部分是对美国国家安全对中国的指控的一种讽刺,中国网民们一脸严肃地谈论被指派为“间谍”。 

一段病毒式视频中,一位美国人同样承诺:“在我观看Instagram短视频之前,我会向中国共产党前台发送我的DNA。” 

这种夸张的幽默显而易见,但这一段同时也是指向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美国人对政府关于中国的国家安全声明持怀疑态度,并愿意通过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国家及其人民。 

通过为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窗口和镜子,这些互动也反映了美国人与中国人民和文化之间仍然存在的隔阂。 

迄今为止,中国未能享受韩剧和日本动画在跨太平洋方面的跨文化吸引力。 

在2024年Netflix备受争议的《三体》翻拍中,这种观点更是凸显,中国文化作品需要重新包装才能到达美国观众的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RedNote的突破被中国国家媒体和网民都视为一种软实力的胜利——一位在中国视频平台B站的评论员将美国人转向RedNote的现象比作柏林墙的倒塌。 

在美中关系进入新冷战的时代,历史的暗喻再合适不过。 

尽管大多局限于供应链、基础设施和安全的讨论,这些敌对现象最终也会渗透到文化和社会交流中。 

2023年,美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达到历史低点,而前往中国的美国留学生人数下降至约800人,远低于十年前的25000人最高峰。 

如果TikTok被迫寻找新的美国拥有者,RedNote在聚光灯下的短暂时刻可能证明是昙花一现。 

然而,在这一平台所提供的日常文化交流、内部笑话和社会评论的细微瞬间中,我们看到了美中缓和关系早期年份的承诺的回响,那时年轻一代的美国人和中国人梦想着超越冷战对立的未来。 

1979年底特律青年团的成员贝尔莎·托马斯曾在返回美国时写道:“当……聪明的美国青少年和年轻人与大量的中国青少年和年轻人接触时,发生了一种最有趣的现象。 

那就是,瞬间的联系和友谊发生了。” 

如果没有其他,RedNote的病毒式时刻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接触的稀缺性和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