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费耳通尼斯的类彗星尾巴的奇怪之谜可能已经解决了

图片来源:https://www.space.com/asteroid-phaethon-sodium-tail-not-dust

NASA科学家近日发现,小行星“费耳泰翁”(Phaethon)的尾部不是由尘埃组成,而是由钠离子组成的较小尾部。这种尾部是由太阳辐射和高温产生的,而非由小行星上的爆炸物质产生。

“费耳泰翁”是一个宽约6公里的小行星,其轨道越过火星轨道,但内侧点却略在地球轨道之外。它是第一个被归类为“岩石-金属小行星”的天体,也是第一个已知的太阳系天体,其名称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这个小行星每年都会在12月中旬与地球很近的距离经过,为人类观星带来了信号中断和交流干扰等问题。

NASA的休斯顿太空飞行中心对“费耳泰翁”的尾部进行了观察,发现其尾部主要由钠离子组成,并不是由小行星上的粉尘物质组成。NASA在新闻稿中解释称,钠离子是在“费耳泰翁”表面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时被释放出来的。

NASA的流星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ates)表示:“我们考虑过它(“费耳泰翁”)的尾部是一种粉尘云,但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使用太空望远镜,我们能够观察到钠离子在太阳的引导下形成的较小尾部。”

NASA称,这种现象也在其他彗星和小行星上被观察到,但这是首次在“费耳泰翁”上被观测到。这也使得该天体成为了太阳系中第一个具有这种现象的较小天体。

NASA表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为什么‘费耳泰翁’的尾部不是由尘埃组成,而是由钠离子组成,并且只有较小的一部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有趣的未解之谜,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太阳系中的天体和它们的特性。”

杨表示,下一步,NASA将利用太空望远镜来继续深入研究“费耳泰翁”和其他天体的尾部,来进一步了解这样特殊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