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在与中国的竞争中面对日益增长的批评,呼吁明确成功的标准

图片源于: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united-states/case-against-china-consensus

华盛顿面临越来越多的批评,因其在与中国的竞争中追求无尽的竞争而没有明确成功的标准。

尽管中国的胁迫能力和威胁行为确实使美国的关注转向了对美国利益的风险,但缺乏清晰的成功指标使得两党都可以对拜登政府的做法进行党派攻击。

与此同时,政府的支持者反驳了这些攻击,指出其政策与有关中国所构成挑战和必要反制措施的广泛共识相一致。

当然,民主党和共和党政治家都参与了对中国采取更强硬态度的典型竞选策略。

在最近的辩论中,美国副总统卡马拉·哈里斯指责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出卖美国利益并赞扬中国领导人习近平,而特朗普错误地声称“在他任内,中国支付了我们数千亿美元”,而拜登政府已扩大了这种关税政策。

与此同时,围绕中国共产党所构成的威胁的夸张言辞和国会听证会模糊了合法的商业、科学和教育活动与那些带来不可接受的安全风险或其他脆弱性的活动之间的界限。

很多公司、研究人员和学生由于担心今天可能受欢迎的活动在未来会被视为不忠而撤回了许多支持美国经济和科学领导地位的活动。

然而,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仍然有许多辩论和辨别的空间。

看似美国对中国的共识正在趋于强硬,实际上却更为脆弱和动摇。

在这一流动的环境中,下届总统任期的下任人有机会制定一种更积极、更少反应性的方法,降低紧张局势,专注于降低风险,同时保留连接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广泛联系的好处。

美国决策者应该寻求更持久的共存基础,谨慎平衡以确保应对中国所带来的真实威胁的努力不会破坏他们所旨在保护的价值观和利益。

在台湾海峡,威慑只有在强有力的外交支持下才能实现,外交应结合可信的威胁和可信的保证。

同时,威慑和繁荣需要一定程度的经济一体化和技术相互依存。

如果决策者过度强调与北京的竞争,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增加战争的可能性和危及花费巨大国际挑战的努力,他们还可能使美国走上一个注定要以牺牲自身长期利益和价值观为代价去遏制对手的艰难道路。

反应性敌意已在美国政治中显现。

一些知名的共和党人指责拜登政府通过优先考虑外交介入而削弱美国立场,认为这不仅不利于蓬勃发展的经济,而且有助于中共政府的持续存在。

他们将中国视为生存威胁,同时声称扩大美国的军事存在和采取更对抗性的措施将使北京屈服于美国的力量。

但这一战略成功的可能性要比当前的做法更小。

特朗普政府在最后几个月采取了敌对立场,公开呼吁中国人民选择不同的政府形式,进行秘密行动来削弱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台北和华盛顿之间非正式互动的规范,这使得台海两岸的紧张局势上升到中国政府着手准备美国军事突袭的程度。

在今天恢复类似的对抗政策只会加剧与中国之间的光速战争并激怒美国希望在较大冲突中为其站队的盟友。

相比之下,拜登政府适时强调了共享的目标,强调维护强大国际秩序的紧迫性,在这种秩序中,权力不会代替正义,并与不同意识形态的政府合作,解决没有国界或墙壁的问题。

然而,在更广泛的美国公众和政策讨论中,遏制中国的冲动常常淹没了努力共同目标,推进美国利益的企图。

关于在21世纪胜出的言论强化了竞争是零和的概念,加速双方在太平洋两岸为冲突做准备,同时也使得两国的批评者将普通的外交、商业及科学交流视为幼稚,甚至是妥协。

在这两国,无情的敌意和备战舆论正在主导着公众和政策讨论,造成双方更进一步的对立。

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中,即使各方视其为竞争,但为什么有必要迫于压力而非相互共赢,仍需认真思考。

然而,恰恰是这种零和言辞和冲突准备正在加剧敌意和隔离,加深最坏情况的恐惧,削弱战术上的保证的可信度。

恢复高层接触与峰会交流是重要的,但由于美国即将进行的领导层更替,只靠这些措施可能不足以阻止局势恶化。

即使有重启外交,北京和华盛顿双方仍需更加深入协调关系,减少摩擦,以实现真正的平衡与共赢。

为打破这种渐进的冲突周期,北京和华盛顿必须共同确定希望看到的结果,避免以双方如何减速或一方如何超越另一方来定义成功的标准。

追求韧性和威慑,而不是主要追求霸权或统治,这将设定更稳定的发展轨道。

后冷战时期美国在全球政治中的单极性是例外而非规则。

如今,中国与美国都不能在每个领域和每项技术中都寄望于统治。

技术发展的本质使得无法准确预见新的和新兴技术将如如何重塑日常生活和战场,因此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整合,及时发现和学习新进展。

如果在某些领域中的技术领头企业是中国的,那美国应该希望本土企业能够获取最新的创新。

目前在太阳能、蓄电池及电动车生产方面,中国制造商远远走在前面。

例如,允许中国技术用于在美国建设电动车工厂,将会培育美国本土的专业技能,并帮助美国汽车制造商更快过渡至顶尖技术。

基于没有确凿证据的理由,反对这类举动的言论是错误且对美国利益不利的。

多样化是健康的,但美国需要对脱钩和“去风险化”设立界限。

重新接线国际供应链将导致通货膨胀成本的增加,华盛顿也因经济一体化而获得战略利益。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纠缠及其对国际技术、投资和市场的依赖是对其侵略的重要威慑,因为它明确了北京在军事冲突中需要付出的代价。

而美国试图限制中国企业获取先进技术的努力可能适得其反。

这类措施会妨碍发达民主国家企业的创新能力,让它们更依赖中国政府和国内供应商,反而可能造就了一种反而创造了美国最初试图遏制的庞然大物。

在平衡经济和技术整合的风险和利益方面,任务复杂而繁重,但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因为拜登政府正在评估并更新其“小院子,高篱笆”的参数。

出口管制和其他限制措施可以保护战略领域,但也可能延缓技术进步,因此调整这些工具的过程需要仔细评估权衡。

通过引入更多产业和研究界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限制措施对美国创新和经济活力的长期影響。

在中美之间的权力动态中,结构性力量在起作用,未来仍是未知的。

很大程度上,未来取决于北京和华盛顿的选择。

在当前中国领导层的背景下,制止冲突似乎显得不可能,而北京对于经济和政治稳定的关注又使它有理由探索缓解紧张的途径。

同时,调整华盛顿的做法,并不意味着北京的意图就一定是良性的或没有威胁的。

中国共产党所宣布的利益和价值观显然冲突于许多美国在国内外所寻求的目标中,尽管并不是全部。

然而,美国的分析者和政策制定者不应在缺乏严谨的审视和辩论的情况下,自动得出中国的目标是最大化且不变的结论。

某些目标,比如北京意图吸收或“统一”台湾,可能是固执的。

但这些目标的时间和方式是可以被改变的,例如和平还是其他行为。

并没有可信的证据表明习已设定朝解决这一问题采取行动的最后期限。

尽管中国的一些鹰派声音似乎急于期待对局势采取武力,但大多数专家认为,习仍认为对台湾的军事冲突是需避免的危机,而不是可利用的机会。

北京和华盛顿必须避免以减缓或超越对方来定义成功的标准。

这并不是要在反应性迎合方面放松警惕。

相反,要实现共存,华盛顿需要增强威慑,这不仅需要发出威胁,也需要增强军事能力。

正如博尼·格拉瑟,托马斯·克里斯滕森与我在去年的《外交事务》中所提到的,美国可以且应该明确地表明其威胁是基于中国的行为,而并非为改变台海现状而采取的行为。

这样的保证并不等于让步。

这样的保证将通过传达华盛顿的意图来明确北京的选择:只有在中国选择升级而非克制时,其威胁才是实际的;而单方面的让步,比如特朗普曾提出的美国在台海仅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则有可能鼓励中国冒险。

在华盛顿,很多人总结出美国应当更快,而不是试图放慢中国的发展。

正如政治学家艾米·泽加特在《外交事务》中所写的:“仅仅阻挠中国不会促进美国所需的长期创新,以确保其未来的安全和繁荣。”

为了保留美国作为全球人才和创新中心的地位,美国政策制定者应当鼓励国际学生和研究人员,包括来自中国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来,美国,留在美国,并为美国的科学进步做出贡献。

旨在防止美国进行的研究用于损害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努力,必须经过精心调整,以避免扼杀它们所欲保护的资产。

例如,拜登政府科技政策办公室在七月发布的指南中,提及了平衡研究安全与“保留长期以来造就美国全球研发领导地位的开放性,且不激化对外来人的歧视、偏见或歧视”的必要性。

正确认识中国对美方的澳大利亚政府的转变提供了必要的机会,务必要调整与中国的关系,以更稳定和富有成效的基础。

美国的合作伙伴和盟友将欢迎这种变化,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寻求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关系,并不希望在华盛顿与北京的竞争中站队。

在国内,2023年,美国国家安全行动和美国外交政策财团等非营利组织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人认为避免与中国直接冲突和减少紧张局势是至关重要的目标,且这一目标比为可能的冲突做好准备更为重要。

这些民调表明,有政治空间辩论和完善有关中国的政策。

对显得软弱对中国的意图预期的政治损失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出现;特朗普对习近平治理风格的赞美以及试图将部分“中国质疑”解围的努力并没有降低他的公众支持。

与此同时,保护主义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政治利益;美国工会事业的领导人之一,即美国最大的工会之一的交通运输工会领导人在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言,即使拜登政府在扩大特朗普政府时已增加了与中国的进出口关税。

特朗普竞选活动对中国投资美国的立场反复无常,最初欢迎,而后又反对,这显然并没有产生预想的后果。

政治变革的前景,以及美国境内尚未巩固的公众态度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重新修正的窗口,以便重新审视对中国行为的驱动因素、这些行为对美国利益构成的威胁程度,以及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

如果他们选择恐惧和权宜之计,他们将陷入将外交等同于妥协,将中国出生或有中国血统的个人在美国的存在视作阴奉阳违的二元思维模式之中。

这种心态既危险又自我挫败。

外交并不是妥协;而是进行有效威慑所需的沟通威胁和保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对抗北京试图延伸其超领土控制的努力,至关重要以捍卫美国的自由。

但生于中国或具有中国血统的人不应被普遍视作美国的第五纵队;华人社群正是反抗之地,因此中国共产党对其的监视与威胁出自何因。

如果美国针对国籍进行禁令或签证限制,这将严重损害美国理想中非歧视与平等的原则。

美国面临着应对中国间谍行为、网络攻击和其他非法与非市场行为的真实挑战。

但应对这些威胁的政策,必须不会削弱他们旨在保护的优势。

目前,美国公众和政策讨论的重点在于如何对抗中国和捍卫美国工人、基础设施、技术以及知识产权免遭外来威胁。

这一关注忽视了所谓旨在加强美国国家安全的措施可能对美国的民主、社会和创新生态的健康与活力所造成的内部伤害。

正确看待中国对美国成功的重要性,既是对于下任总统以及未来多年的重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