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https://countercurrents.org/2024/10/sub-imperialist-india-in-washingtons-anti-china-pivot/
截至2024年6月9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正在其第三个五年任期内执政。
与他早期的两个任期不同,此时他领导的是一个联合政府,而非单一执政党拥有的多数。
尽管如此,莫迪政权自2014年以来的政策似乎仍在持续推行一种正常的行动路线。
我称这个政权为“半法西斯主义”,它培育了印度的次帝国主义倾向。
在本文中,我试图理解次帝国主义的印度在美国帝国主义的印太反华“枢纽”项目中的角色。
(新德里当然否认在遏制中国方面扮演任何角色)
那么,印度是如何崛起为一个次帝国主义力量并成为美国反华项目的关键合作伙伴的呢?
我认为答案在于印度“依赖性发展”的政治经济基础之中。
在这一结构框架内,印度试图从贸易和技术战争以及美国帝国主义对中国发起的新冷战中获取“国家利益”。
关键在于四国安全对话(Quad),这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之间的战略安全对话,并与其“大马球演习”(Exercise Malabar)相平行,这些演习具有惊人的规模。
美国帝国主义与印度次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随着美印两国武装部队操作互通的协议的建立而加深。
这些措施是针对中国的“一带一路”(BRI)和被认为的“中国珍珠链”战略的协调反应。
印中边界(“实际控制线”,LAC)局势的重新紧张反映了这一关系的一个方面。
尽管其中存在直接对抗的维度,但美印关系的全貌必须在“整体”中理解,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中国对美国帝国主义的抵抗。
英国统治的遗产:印度的1962年中印战争
英国统治在印度次大陆留下了一个反复出现的冲突点,表现为边界不明,而独立后的印度依然沿用这个模式。
独立后的印度通过帮助对北京抱有敌意的西藏分裂主义者,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冲突。
到1950年代,印度已经声称对阿克赛钦地区(1958年)和遵循所谓的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的绝对遵守提出要求。
同时,印度事实上无视1948年4月20日通过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第47号决议,拒绝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实现自决权,并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尼泊尔、西藏(最终在1974年被印度吸收)和不丹的主权。
到1958年,新德里拒绝与中国就边界争议进行谈判,坚称中国必须接受由麦克马洪线和其自己1954年地图所划定的边界。
更糟糕的是,新德里开始实施被其称为“前进政策”的挑衅性军事措施,尤其是在1961年11月以后。
不仅如此,国内也产生了对中国的反华情绪。
此外,新德里认为自己在西方、苏联及当时的新兴不结盟运动中获得了额外的支持。
尽管中国坚持原则,不接受任何由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但中国对解决所有其边界争议的谈判却始终保持开放。
实际上,到1960年,中国在与缅甸达成的协议中对麦克马洪线的态度已经默许。这表明它在与印度谈判时也乐意如此。
然而,印度顽固坚持“前进政策”并拒绝谈判解决争议,几乎使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从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0日展开迅速而干脆的反攻。
印度在1962年与中国的战争中的失败引发了巨大的信心危机。所有阵营的印度“爱国者”都感到深深的羞辱。
此外,人民解放军在“印度与中国战争”中击败印度军队后,尽管印度拒绝谈判,仍单方面宣布停火,并撤回至麦克马宏线以北20公里的地方,尽管中国当时认为这一线是帝国主义所强加的。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撤回到了拉达克地区,在战斗开始前就已驻守于此。
生于澳大利亚的记者和学者内维尔·麦克斯韦尔在1966年6月的《星期日时报》中引用了一位英国外交部前任长期副秘书的话:“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胜利后撤回自己的原有位置,这在历史上是首次有大国未利用军事胜利来要求更多。”
麦克斯韦尔的观点揭露了中国“侵略”的神话。在他看来,中国所要的(且仍然想要的)只是能确保边界稳定的谈判解决。
然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仍坚持旧殖民地的主张,相信阿克赛钦地区几个世纪以来就是印度拉达克的一部分。
正如麦克斯韦尔所写:“在外交上,印度实施着一切中国对停战和谈判的appeal并以要求中国单方面撤回所有印度声称领土的要求来回应。”
然而,在面对失败的情况下,尼赫鲁在印度建立中的权威地位受挫。他在不结盟运动中的面子也失了。
然而,印度在1962年与中国的战争无疑使美国与印度的关系更加紧密,尼赫鲁被迫接受了美国的军事援助。
所有继任的印度政府都延续了尼赫鲁“不向印度的边界主张妥协”的做法。
或许,印度权贵阶层的深层敌意来源于1962年与中国的 humiliating defeat,至今未能根除。
这一权贵阶层仍希望印度公众继续错误地相信中国是侵略者,而印度的“前进政策”与这一战争因果关系无关。
这种努力包括拒绝解密印度军队1963年对这一失败原因的评估,该报告由亨德森·布鲁克斯和普拉姆·巴特负责,麦克斯韦尔在撰写《印度的中国战争》时曾接触其主要部分。
事实上,现在进入21世纪,印度权贵阶层有时更愿意接受美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错误描述,即视其为一个好战的扩张主义力量,并广泛传播这一形象给印度公众。
英国统治的遗产:喜马拉雅山区及更多
独立后,在去殖民化的时代,新德里开始在不丹、尼泊尔和西藏等地延续殖民形式的控制,实际上在1974年将西藏吸收入印度。
尼泊尔和不丹虽然在与印度办事时取得了一定的独立,但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中国崛起为强邻影响了印度的传统霸权。
但是,印度的防务协调依然包括尼泊尔和不丹,尽管印度驻军不应被公开驻扎在这些国家与中国的边界上。
这两个小喜马拉雅国家从1962年与中国战争以来就一直反对印度军队驻扎在边界。
按照殖民地划分,尼泊尔和不丹(以及之前的西藏)被视为“缓冲国”,是为了保护印度免受外来敌人风险的“领土隔离”的“明确部分”。
首先是“内线……直接英国行政结束的地方”。这一内线包括东部喜马拉雅地区的东北边界,印度认为由此继承了英国的殖民地。下一条线则是由杜兰线、克什米尔北部边界、尼泊尔、西藏、不丹及麦克马洪线等组成。
最外层的边界则是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的西藏和阿富汗边界,印度将其视为“敌视国家”。这样一来,喜马拉雅山国家就成为了完全由北京控制的缓冲国家,且在1910年后逐渐成为其“缓冲区”。
难怪中国对1959年西藏贵族阶层的叛乱进行镇压,使印度权贵阶层感到恐慌。
中国共产党被指控违反1951年协议,压制藏传佛教,剥夺藏人喇嘛与封建地主们的自由(以残酷剥削他们的农奴)。
毕竟,对于新德里而言,外部敌对线的“ 南端线”和第二重层次中被认为是“敌对力量”的中国的“领土隔离”的结构显然已不复存在。
作为英国“权力”的“继承者”,印度的“前进政策”因此变得迫在眉睫。
在印度独立即将到来之际(1940年代中期),英国……